大家好,今天宏思瑞号(http://meizwei.cn)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定制旗袍跨境电商平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定制旗袍跨境电商平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
有,不但有,而且还很多。
虽然中国有冠绝全球的5000年灿烂的历史,虽然在绝大部分时间内,以汉人为主的中原文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这依然无法阻挡中原王朝在低谷之时,大量汉地被胡人占据,当地的汉人胡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历朝历代均有汉人胡化的现象,只是多少的区别而已。女真人建立的清朝自然也不例外。
盛唐
众所周知,清朝是以努尔哈赤所创立的八旗制度为根本,最终入关占领天下的。而清朝倚之为根本的八旗,其组成部分,除了女真人本身,还有大量的汉人。这些汉人,有的是被编入八旗的八旗汉军,有的是八旗满洲内务府汉姓人,也有投充随旗的汉人。
而这些汉人的来源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原居住于东北地区,随着女真人的崛起被纳入了清朝的统治范围的东北汉人居民,有的是被俘虏的明军将士,有的则是清军入寇时被掳掠的汉地百姓,当然,也少不了主动投靠八旗的汉奸。无论哪种来源,这些人最终被编入了八旗,而随着清朝占据天下,他们也开始被称为旗人。
八旗
不得不说,清朝对中国的统治是极为成功的,站在满清的立场上,他们不但打破了胡无百年之运的诅咒,统治中国长达近300年,而且,还始终牢牢控制着政权。的确堪称中国数千年来众多少数民族政权的异数。
但与此同时,由于汉人文化的先进性和强大的包容性,大量进入关内的八旗子弟开始不可逆转的汉化。包括八旗子弟的姓名,都开始使用汉人的方式,为此,乾隆皇帝还曾想过极为严厉的谕旨禁止这种行为,然而,这种满人汉化的趋势却根本无法阻挡。
但是在这种趋势之下,八旗之中部分汉人的选择,却令人瞠目结舌,这些八旗汉人,不但没有如同他们的祖先一样保持汉人的民族文化特点,反而出现了满化的倾向。
清末八旗子弟
例如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后代,现在居住于吉林的常氏家族,就是如此。根据常氏宗谱志记载,常遇春的第十八代子孙在清朝之初入旗之后,迅速出现满化的特点,到第二十代时,常氏子孙姓名与汉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出现了“七十”、“二格”的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家子孙后代的名字,更是完全满化,出现了例如南珠勒、阿库哩等等,已经完全看不出汉人起名特点的满化名字、甚至,他们完全按照满人习惯,名字之前连姓氏都不在冠有。而其他的生活习俗及习惯,他们都竭力向满化靠拢。甚至到清朝灭亡之后国家登记民族时,他们也将自己登记为满族,而不是汉族。
八旗旗帜
为什么会出现汉人满化这个现象呢?
首先,这些蛮化的汉人,都是八旗制度内的旗人,也就是说,他们共同生活在八旗制度的管理之下。长期与占据多数,且居于强势地位的满洲人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的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八旗制度的整体性和严密性,也使得旗人内部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其次,这些满化家族,往往在清朝时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例如,前面提到的常氏家族,就记得记载了家族内部几十位在清代为官的人物。而这些人显然也是本家族的骄傲,他们也以家族众人在清代八旗的经历和取得的功绩荣誉感到自豪。而这些人能够完成自己高官厚禄的梦想,旗人的身份占据了很大的原因,自然,他们在感情上就倾向于满化。
享受种种特权的八旗子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些满化的汉人在八旗制度内获得了大量的特权。众所周知,八旗入关占领天下之后,清廷对于八旗极为倚重,也给予了八旗子弟大量特权。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铁杆庄稼,比如八旗子弟远比汉人更容易为官。
而与此同时,这些在旗的汉人还面临着一个他们担忧的问题:他们并不是女真人,在八旗内部本身就是二等公民,一旦被出旗,就意味着这些特权将彻底失去,变得一无所有。因此,为了保住这些特权,他们极力向满洲靠拢,而这样靠拢的结果就是,家族彻底满化。
汉人的胡化,古已有之。广义的说,从汉语文化圈移民到欧美,后代变成“香蕉人”,也是一种胡化;狭义的说,胡仅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这种胡化也是历史悠久。胡化,也有深浅之别,像唐朝武惠妃试穿胡服,杨贵妃跳一支胡人舞蹈,这些很浅,甚至都算不得胡化;深度的胡化,除了语言、生活习惯、服饰的胡化,还伴之以民族心理认同的变化。我以清朝的例子说一说。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组织,从一开始就是多民族的。《八旗通志》记载,在创业时期的400个牛录中,就有汉人牛录16个,有满洲蒙古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308个满洲蒙古牛录中,也有编入了少量的汉人。
随着后金、清朝的不断壮大,旗下的汉人也逐渐增多。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一年(1629~1638,天聪三~崇德三),十年中四次破关而入,掳掠汉人约二三十万。入关后,畿辅一带被迫投充旗下的汉民大约5万人。这些沦为奴仆的人,绝大多数被编入了满洲旗下。
《广阳杂记》中记载:“满洲掳去汉人子女年幼者,习满语纯熟,与真女直(指满洲人)无别。” 被掳汉人女子,无论为奴为妾,衣服穿戴均改满洲式样。这些汉人子女,自幼在满洲人家庭内生活,最易被同化。何况当时满洲人正处盛朝时代,依仿满俗是一种时尚。他们在讲满语、着旗装的同时,生活起居无不率同满俗,男子剃发,女子天足,放弃汉姓,改称满名。
满洲旗下一部分汉人,原来是辽东地方的平民,因为在关外时期曾与满人一同戍守边台,被称作“台尼堪“。入关后,他们的子孙仍与满洲人同编一佐领,享受同等的待遇。随之,陆陆续续的将汉姓隐去,改用满姓满名。取“台尼堪”中的“台”字的谐音,改姓“台”或者相近的“唐”、“谈”。化到这种地步,说明在心理上认同满人,而不是汉人。
乾隆五年曾经有过一个谕令,特准蒙古、高丽、尼堪(汉人)、台尼堪、抚顺尼堪等在清朝兴起初期加入八旗的族群,附于满洲姓氏之后。这些人与满洲人长期共处,感情深厚,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甚至心理状态都已经满化。所以清政府放心的批准他们载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法国传教士白晋称八旗中的汉人为“鞑靼化的汉人”。
有啊。典型的就是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对峙的两个政权,宇文家是汉化的胡人,高家是胡化的汉人……
陈寅恪说: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往往以文化来划分,而非以血统来划分。少数民族汉化了,便被视为“杂汉”、“汉儿”、“汉人”。反之,如果有汉人接受某少数民族文化,与之同化,便被视为某少数民族人。南北朝时期,北方便有汉人因为久居鲜卑地区,接受鲜卑的文化,与之同俗,不仅被人们目为鲜卑人,他们自己也把自己视作鲜卑人。在少数民族中间也是这样。某一少数民族人如果接受另外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与之同化,便被视为另一个民族的人,他的本民族反而隐蔽不显。……在研究北朝民族问题的时候,不应过多地去考虑血统的问题,而应注意“化”的问题。
接下来具体举几个例子。
(图文无关)
北齐政权的皇室高氏,就是一个例子。
高欢的祖父高谧,在北魏朝当侍御史,后来因犯法被贬谪到边境怀朔镇(北魏六镇之一)居住。在这里生下高树,高树生高欢。因为高家三代都居住在北边,因此渐渐被鲜卑风俗同化。
神武(高欢)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
——《北齐书·神武纪》
高欢的妻子就是鲜卑人。在外族风俗的影响下,高氏一族把自己的身份认同定义为鲜卑,而不是汉人。有例为证:
高洋曾经问杜弼:“治国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杜弼回答:“鲜卑人是车马客,治国还是应该用中国人。”高洋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在讥讽自己。
高家人自认为是鲜卑人,所以杜弼说鲜卑人不能治国,高洋才会觉得是在讥讽自己。
显祖(高洋)尝问(杜)弼云:“治国当用何人?”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此言讥我。
——《北齐书·杜弼传》
又比如说韩长鸾(韩凤,字长鸾),昌黎人,血统上是汉人。但他却经常骂:“狗汉人都该杀光。”活脱一个反向皇汉,可见已经不把自己当做汉人看了。
凤于权要之中,尤嫉人士,崔季舒等□酷,皆凤所为。每朝士谘事,莫敢仰视,动致呵叱,辄詈云:"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
——《北齐书·恩幸传》
不过反过来的例子也有。比方说和韩凤一同并列在恩幸传的和士开,这位老兄的祖先是西域胡人,但自己却被认为是汉人。和士开后来被琅邪王高俨所杀。高俨是皇上的弟弟,所以斛律光表示:“天子的弟弟杀一个区区汉人,有什么关系。”(天子弟杀一汉,何所苦。)可见他已经被定义成汉人了。
总而言之,当时有血统是胡人却自以为汉人的,有血统是汉人却自以为胡人的,所以民族身份的判定,不能根据血统,而是根据文化认同。
参考资料: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到此,以上就是宏思瑞号小编对于定制旗袍跨境电商平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定制旗袍跨境电商平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