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美滋味百科(http://meizwei.cn)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春捂到底应该怎么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春捂到底应该怎么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怎么捂才算捂对了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暖要捂,秋凉要冻。这是一句养生俗谚,很有道理的。做人要懂得防患未然,会治未病,不要病来才治。人都想要健康少病长寿,那就要学会养生,懂得养生之道,明白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
一年四季最明显最重要的特点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寒。适者生存。人要了解自然,适应自然,遵从自然之道不违背才好。春从冬来,冬冷春暖,冬多穿衣,春暖脱衣,但在初春,常常天气反复无常,时暖时冷,俗说,春天孩儿面,一天变几变。所以,不可一暖就脱衣。谚说,带食不饿,带衣不寒。在天气冷暖无常时,一暖就脱衣,突然反冷,就易受冻着凉而生病。所以在春天要捂,这捂就是指不要轻易随便的脱掉一冬衣,还要捂一陈子,以防受冻而染病。到春深寒冷走远,真正的春暖不冻了才可一步步减衣。这是教人养生防病的,应当记取不逆。
秋从夏来,夏热还在,秋有凉意,也不要急着多穿衣,人热多穿衣也易致病。所以秋天以少穿衣凉一下为好。到秋深真凉无热了,才逐步添衣防凉。这也是在讲养生防病之道。这是相对的,辨证的,合理的,值得学习师承的。春捂怎么捂,各有说法,总的说,是以不被冻着受寒染病为要,不轻易脱衣为是。
接下来的这几天,大地回暖,让人好想马上“轻装”走进这大好春光里。但初春天气喜怒无常,疾病很容易找上门来。俗语有云:“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春捂秋冻,百病难碰”……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适当的春捂,人的阳气才能不断生发,才能与自然界上升之阳气相合,才会有夏季阳气盛满的繁茂景象。
元代著名道医学家、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中就有,“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初春乍暖还寒,昼夜温差较大,过早脱去棉衣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因此春捂很有必要。
但是,“春捂”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学会正确的“春捂”,能尽可能帮你把疾病挡在外面!
何种温度下该春捂
一般来说,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是“春捂”的信号,那么在气象预报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就该做好春捂的准备,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应多关注气象预报,根据温度走势决定是“捂”还是“脱”。
要“捂”到什么时候
寒潮结束,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5天左右,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应持续1周为宜。当天气温度达到15℃时,就是“春捂”的临界温度,此时就是捂与不捂的临界气温,气温持续在15°以上,并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春捂”的时间一般持续1-2周为宜,“捂”的时间短,易使人受寒生病,这段时间内的衣物不要突然减的太快。
“捂”哪些部位
“春捂”的重点部位是后背、腹部和双脚。
捂背部——是为了防止风寒侵袭人体;
捂腹部——是为体内的脏腑保暖;
捂脚——可以有效防止寒气通过双脚进入人体。
“春捂”要特别重视对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尤其是早晚应多穿点,如果过早脱去冬衣,穿着单薄,一旦气温降低,身体就会难以适应,身体抵抗力下降,否则很容易导致疾病入侵。
“春捂”不要捂过头
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着急脱衣服。如果觉得“捂”了身体出汗,则需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
“春捂”不只是多穿衣服
下面这些做法也可被看做是“春捂”。
一,不吃寒凉
习惯性腹泻、脾胃不好的人对此要格外注意。
二,情绪稳定
春捂也要“捂”住情绪,避免大悲大喜,也要避免焦虑、紧张等情绪。
三,保证睡眠
睡眠的过程就是阳气生发的过程。好的睡眠有利于维持免疫状态。
二类人群不用太“春捂”
“欲让小儿安,需带三分饥和寒”。
对于部分小孩或者青壮年来说,对春捂的需求可能不是很大,作为家长不要强行让孩子多穿衣服。孩子运动量比成人大,身体代谢比成人快,所以增添的衣服要比成人偏少,而不是偏多。不会走路的孩子若总在不停地动,也要适当减少些衣服。
如果孩子的颈背部温热,手脚偏凉,即说明穿戴合适了。如果手脚非常温热,颈项部有黏黏的汗液,说明穿戴过多。如果小儿整天处于过度保暖的状态,会导致其缺乏锻炼的机会,影响身体耐受力的形成,反倒容易生病。
声明:此文章仅用于大众获取健康方面的知识,不能用于自我诊断病情,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到医院咨询医生。
更多健康信息和免费咨询问诊,欢迎微信关注公众号“北京护生堂大药房”~
到此,以上就是美滋味百科小编对于春捂到底应该怎么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捂到底应该怎么捂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